【汽车科技AutoTech】2016洛杉矶车展前夕,捷豹路虎发布旗下首款电动汽车——捷豹I-PACE概念车。发布会当天,包括詹姆斯·柯登、米歇尔·罗德里格兹、米兰达·可儿、大卫·甘迪)和吴建豪)等贵宾与车迷悉数到场。
此次捷豹发布会也是全球首个跨洲现场直播VR发布会,在现场将观众带入少有的虚拟世界,对车型介绍、车型演示以及实际道路等进行了身临其境的感受。
发布会当天,捷豹路虎携手HTC、戴尔等业内顶 尖机构与公司,打造全球最大规模互联VR体验。共有300名嘉宾进入虚拟空间,由捷豹全球设计总监通过实时3D图像进行设计、技术讲解。通过VR体验,参与者还可直观感受车辆内饰,惊喜探索隐藏的细节和功能。
嘉宾佩戴特制VR头盔,“坐在”概念车的虚拟座位上,360度欣赏威尼斯海滩,直击捷豹I-PACE概念车穿越虚拟沙漠、呼啸驶来。与此同时,活动相关APP已加入HTC VR应用商店,全球消费者在家中即可感受身临其境的驾驭体验,并与其他参与者实时互动。
此款捷豹I-PACE量产车辆预计于2018年正式面世,并且即日起,中国消费者可登录捷豹官网(http://www.jaguar.com.cn)或捷豹路虎TMALL官方旗舰店,抢先预订捷豹I-PACE量产车型。
此次捷豹I-Pace Crossover的最特殊之处在于,其设定为五座中型SUV的同时,却拿出了惊人的2990mm轴距表现,虽然与保时捷 MACAN 、雷克萨斯 NX 有着高度相近的体积,但相比传统中型 SUV 足足长了330mm,得益于座舱前移、电动机下沉置放、没有传动轴、悬臂缩短等等,使得其有着惊人的轴距表现。
作为当下最新一代的豪华品牌电动车,捷豹I-PACE Crossover代表了电动汽车设计的未来方向,并将品牌元素进行了一次和谐完美的电化转换。如此大胆的座舱前移式设计,加之精美细致的内饰,可以说I-PACE概念车是捷豹经典元素、电动汽车技术和现代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。
捷豹I-Pace Crossover拥有高效电机,能够提供无滞后、无换挡、无中断的即时响应。与内燃机相比,电机卓越的扭矩输出颠覆了传统的驾控体验。凭借700 牛·米的动力和全轮驱动的优势,捷豹I-PACE概念车从静止加速至100公里/时仅需4秒。”
捷豹I-Pace Crossover通过高效电机与90千瓦时锂电池组的完美组合,可在日常行驶中提供非常好的续航能力与性能表现。
捷豹I-Pace Crossover通过家用壁式插座慢速充电一夜,即可满足约50公里的日常通勤;通过50千瓦直流充电设备进行快速充电,约2小时充满,可满足超过354公里(美国EPA循环测试)或500公里(欧洲NEDC循环测试)的里程需求。
与此同时,捷豹I-Pace Crossover的双电机组合可输出400马力的动力和700牛·米的扭矩水平与捷豹超级跑车F-TYPE SVR相同,彻底颠覆电动汽车的驾控体验。
捷豹I-Pace Crossover为4门5座布局,车长不足4.7米,行李箱容积为530升(后)+28升(前),外观尺寸比Model X略小,像是SUV F-PACE和超跑C-X75的结合体。据可靠消息,未来量产车跟现在看到的概念车外形变化很小。I-PACE配锂电池组和双电机组合,电池容量与Model X 90D一样,都是90千瓦·时。
内饰的设计上,捷豹I-Pace Crossover的内部科技感十足,其配备了12英寸的高分辨率液晶仪表盘、10英寸的的中控显示屏以及5.5英寸的空调控制屏,这个设计是时下纯电动车设计中的流行元素,只不过捷豹在中控部分用两款屏幕实现了更为漂亮的设计组合,两款屏幕也都是用触控操作的。
捷豹I-Pace Crossover保留着在原本燃油车上强调的豪华氛围感,旋转按钮的钻石切割设计、中控台的分层构思,让纯电动车并在只依靠科技感做噱头。
捷豹I-Pace Crossover在功能方面,时下数字化时代所流行的数字化功能捷豹I-PACE一概有所配备。而作为一家豪华品牌推出的车型,其在内饰用料上也十分讲究,内饰装饰饰条用了铝材质体现质感,座椅则用了高级车最爱使用的Alcantara人造皮革。另外,还有木质饰板的搭配。总体感觉上,其内饰既有科技感也不发豪华氛围。
捷豹I-Pace Crossover还采用了前双叉臂、后多连杆的悬挂设计,配备23英寸的轮圈,轮胎规格则为265/35 R23。
捷豹I-PACE的量产版将于2017年下半年发布,预计2018年上市。与此同时,大众集团、奔驰等品牌也退出纯电动SUV车型,在传统豪华品牌的冲击面前,特斯拉是时候该着急了…
汽车科技AutoTech点评:全球电动车市场一家独秀的场景马上就要过去了,当传统豪华品牌加入到这个行列中,共同拓展有价值性、有应用性且不脱离该有的豪华品质的市场时,才能够让消费者真正的对电动汽车市场萌生希望,从认知到认可,特斯拉功不可没,但后起直追的这些老牌厂商也每一个好惹的。
电动汽车一定会是从高端到民用的发展过程,由上至下也是工业产品必然的市场趋势,而中国车企却恰恰希望从下而上,这个所谓的“弯道超车”,能坚持多久?